中奢推荐:揭秘“国宝帮”
“国宝献汶川”
“国宝献汶川”活动中藏家捐赠的直径达1.6米的“明宣德青花釉里红大盘”
整个事件的缘起,是成都69岁的文物收藏爱好者伍义江的善良心愿。作为四川省收藏文化研究会常务副会长,在大地震后,他萌生了捐献收藏表达爱心的希望。09年,他向汶川县政府捐赠了一件清代乾隆年间珐琅彩“花薰冠架”,按拍卖市场估价,这件珐琅彩“花薰冠架”高达上亿元。这个捐赠行为引起了很大反响,“全国各地都有藏家打电话来要求向汶川县捐出自己珍藏的国宝级珍品”。为此汶川还特地成立了一个“国宝献汶川”活动领导小组,鉴定并接收全国各地藏家捐赠的“国宝”。
在声势浩大的新闻报道和宣传活动之后,7月21日,北京人民大会堂,汶川县政府为入选的66件,号称总值数亿人民币的“国宝”组织了一场规模盛大的捐赠仪式,以回馈捐赠者的爱心。这个捐赠仪式,让这一批“国宝”正式呈现在公众眼前。质疑随之而来,对包括极为罕见的“鬼谷子下山”元青花罐和直径超过1米的“明宣德青花釉里红大盘”在内的多件“国宝”,收藏界普遍指认为“假得离谱”的“赝品”。质疑者同时怀疑鉴定方与捐献者有借慈善活动“洗白”赝品抬高身价之嫌。
并非仅仅论坛网民,持相同观点的还包括业内专家。北京华夏物证陶瓷鉴定研究所所长毛晓沪在过目上述赠品图录后,囿于无法上手鉴定,审慎未一一给出结论,但对于这些“大盘子”,他直接给出否定意见,“它的晕散问题完全解决了,这个都超过康熙的水平,根本就不是宣德的东西”,对相关元青花他也频频摇头;首都博物馆副研究员王春城则从生产工艺水平给出意见,认为此前被业内认定为真品的宣德瓷器中最大件为60厘米,这么大盘子“闻所未闻”。
质疑大部分指向“国宝帮”,后者捐献了此次66件赠品中的大部分。
原本热情高涨的汶川县政府最后发现他们面临的是一个混乱的“文物江湖”。最终,汶川县政府也不得不改变原来的通过市场拍卖变现的想法,改为拉爱心企业来捐赠和赞助,文物则成为表达感谢的“纪念品”。即使这样,大部分捐赠品仍然找不到企业来接手,只能静静的躺在在汶川驻成都办事处的库房里。